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云课堂”让全国上亿学生“停课不停学”,信息化教育正为教育筑起“保护屏障”。同样,在贵州,贵阳高新区企业贵州京师城投智慧教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师城投)也是筑牢这道屏障中的一员,他们搭建的“云课堂”,为贵州省1025所中小学20万名学生提供直播互动辅导服务。
在京师城投搭建的“云课堂”里,单个课堂人数可容纳200人,支持每班20人同时视频互动在线,流畅的“云端”支持老师提问、学生互评、师生共享各自屏幕等内容,系统能自动批改学生随堂练习,教师也可根据答题情况及时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小灶”。“‘云课堂’只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利用前期积攒的技术和研发基础提供的特殊服务。我们的主打阵营还是把认知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学科整合,致力于让大数据、AI赋能学校,提供一套‘智慧校园’的整体解决方案。”贵州京师城投智慧教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兆龙说。
“智慧校园”十分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伴随式数据采集:课堂上,教室内安装的摄像头记录老师的授课行为、肢体语言,用作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评估、教育培训;同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用作评估学习习惯、学习效果。而在课堂的另一端,教育局等教育行政单位的管理流程也被记录,这些实时产生的数据会被系统捕捉存储,通过京师城投的教育质量监测模型,输出动态的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结果,为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及数据预警。
目前,“智慧校园”中针对学校研发的“AI赋能的未来教室”系统已应用于贵阳·长顺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项目。
来自长顺县民族中学的英语老师刘玲玲每周会上一节录播课,授课内容会同步直播、储存到“未来教室”平台上,视频还会传送至另一端的贵阳市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手机或者电脑中,专家会在第一时间向刘玲玲反馈其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她提升教学水平。
“我记得第一次上完录播课后,专家给我的点评是没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课堂流于形式。经过指导,我现在更倾向与学生互动,增加了课堂延展内容,孩子们也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刘玲玲说。
大数据赋能,让长顺县民族中学老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学生获得了更有质量的教育内容。2018年,长顺民族中学的代遮遮同学勇夺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州联考第一,是长顺县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州联考中取得历史最佳成绩,这套基于实证数据的教育精准扶贫管理、跟踪、预警、评价及监督系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功帮助该校找到适合自身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成功入选“2019网络扶贫贵州十大创新案例”。
韩兆龙说,传统的学校就是建好一个场所,而“智慧校园”的教学摒弃了公式化的“罐装”教学行为,通过大数据手段既为学生找到了更适合的学习方式,也为老师挖掘到了更有趣的教育方法。目前,京师城投智慧教育相关产品已经在1500多所学校落地,服务超过50万学生。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