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家长费尽周折、不远千里把孩子送到名师辅导班学习,却收效甚微。那么执着于名师辅导是否有必要呢?孩子提升成绩非名师不可吗?针对这个困惑,《智慧学习方程式》作为一档大型教育谈话类节目也讨论了名师话题。其中栏目主讲人贾云海从教育根本和实际教学工作出发,给出了中肯的回答。
贾云海提到最早涉及名师话题的,教育1.0时代,私塾教学盛行。第一阶段教育 1.0应该是孔子时代。在孔子时代,我们要拜访名师,跟随名师去学习,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名师的理论,以及名师的做人准则。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更多的跟着老师学习是靠老师去影响学生,老师则通过口耳相传讲授知识。
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家现在比较熟悉的,学生们每天在教室里面的班级授课制,也就是所谓的2.0时代,这个阶段已经是体系化的知识内容,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统一传授给同一年龄段的孩子。这次疫情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快速进入到3.0时代,也就是我们通过远程的网络直播,学生们就可以跟老师见面了,师生借助网络也可以进行教学互动。
教育的第四阶段就是当下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4.0时代已经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学习工具,让老师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老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能摆脱书山题海,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高效学习。
贾云海指出,在这四个时代当中,其实现在是一个并存的状态。对于父母带着学生不远千里去寻名师补课这种现象,贾云海表示如果一个孩子在某一个方面有特长,比如绘画方面、数学方面、文学方面在某一个点上孩子已经有很深的造诣且孩子的专业性很强,在本地已经找不到一个老师能去教他。这种情况下孩子来到北京,在北京找到一个能够在学生特长点领域去点拨他的老师,贾云海很赞成千里寻名师,培养孩子在自己特长的领域成为稀缺性人才。但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父母仅仅是期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老师去指导孩子学习,就不太建议千里寻名师这种做法。
正如贾云海提到的,在大数据技术驱动下,教育已经进入4.0时代,老师的数据决策正在逐步代替经验决策。借助智能化的工具,老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问题,据此给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家长也可以在清晰了解孩子学情的前提下,定位长项,再给孩子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和培养方向,而不是盲目地花钱找名师,投入巨大的精力、财力。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跟紧时代步伐,借助智能化的工具了解孩子的学习数据,了解自己的孩子哪里该补,哪里不需补,哪些地方要找了解他的老师帮他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当孩子掌握了一套数据化的学习方法高效学习之后,是否是名师教学辅导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那个懂孩子、能为孩子提供个性化指导的老师才是真正的“明师”。来源:财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