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各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也逐步提高。硬件不再是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软件方面,各县(市、区)招收大量年轻教师,师资力量逐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教育政策到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有方,为教育发展铺平了道路。
然而,这些都是“外因”,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靠“内因”起作用的。每一所学校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才能有效提升办学质量。这个“内因”,就是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
谈到校园文化,老师们耳熟能详,认为校园里每一面墙、每一处板报,都贴满名人名言,校风、班风、学风,校园文化园地也做得很好。不错,各学校的校园文化宣传氛围浓厚,校园环境布置各放异彩,但那是校园文化的“形”,结合学校实际打造出的精神文化才是“神”。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这所学校和那所学校不同之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理念和品牌。一所没有自己文化的学校,不会激发办学内需动力,教育教学质量也不会提高。
那么,一所学校如何构建自己的校园文化,打造学校的品牌呢?
1。弄清教育内容
中小学校的教育,曾经只局限于教学,局限于教材,甚至只是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现阶段的中小学校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具体内容是全面而广泛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包括生命安全与卫生健康教育、礼仪行为教育、道德、法制、文明礼貌、科学文化知识、体育、劳动、美术等。
2。了解学校内外
学校情况可以分为内、外两种,在外方面,指学校所在的环境文化情况,有的学校所处的地域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民风民俗活动频繁,其中不乏被列入省区级、国家级,甚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文化。在内方面,指学校办学自然流露的原有特色,包括优、劣两种趋势,优势需要继续发扬光大,不断优化,提升品质。如一所学校有长跑项目优势,学校可以通过体育课发展长跑教育。
3。提炼主题
学校文化就是教育内涵与学校外延的有机结合体,通过各地不同情况,各校具体特点,把两者巧妙融合起来。这就需要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把内涵与外延联系,经过文字归纳,提炼出内容齐全,通俗、精准、简练、独特的主题,形成学校办学理念。可以借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作为学校的校训,也可以自己总结,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4。选择载体
学校文化的主题,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呈现在师生和家长面前。一是创造载体,在学校特定地方建造富有特色的雕塑、标记等,把提炼出来的主题展示在这些物体上,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二是利用载体,充分利用校园内具有的某一特定物体,在物体身上找出与主题相符元素。学校里的一棵大树,可以成为学生的情感依托,多少年后回母校都要去看看。田林县浪平镇中学校门口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长着一棵大树。大树的根坚强地破开坚硬的石头,插入石缝里吸收养分,长成参天大树。大树身居艰苦环境,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这里的学生刻苦学习,从这里走出了王熙远、杨长勋、姚茂勤等一批知名作家。
5。开设课程
践行学校文化,就是科学合理地开设课程,并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学生知识职能的过程。首先,国家规定的课程要开齐开全,在“第一课堂”内做实做牢课程教学。其次,开设校本课程,把当地的特色课程引进学校,如田林县的壮剧文化,平果市的嘹歌文化,德保县的矮马文化,还有一些地方的武术文化、手工艺术文化等,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再次,开展“第二课堂”,在文体节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设图音体美劳等兴趣班,设立小记者站、广播站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体会。最后,由主体科目带动课程体系,形成以太阳为中心、九大行星围绕公转的体系,全面运行教育教学活动。盛行壮剧的地方学校,可以打造壮剧特色文化,以壮剧为“太阳”,组织各科“行星”教学活动,在各科教学中融入壮剧内容。
单纯的课程教学活动,只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中小学校要有自己的一个主体课程,带动所有学科教学,体现一种精神风貌,这样的教育才是特色和品牌。来源:右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