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显示,2015年在无人机产业链上无人机企业达到了1000多家,其中生产型制造无人机厂商达四五百家。美国消费电子协会预测,2015年全球民用无人机销量将达到40万架,销售额达到1.3亿美元,比去年增长55%。而到2018年,预计全球无人机企业规模将会攀升到至少10亿美元。
作为消费级无人机的领头羊,大疆创新认为民用无人机之所以能够火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消费者需求增加,二是行业领先者大力推动无人机商业化。在国内,关于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政策消息不断。近日,中国民航局出台了《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在这部被誉为无人机的“交通法规”中要求,无人机驾驶员必须取得适航许可,按相关规定在取得执照、合格证、等级、训练等方面符合要求才允许飞行,否则将被处罚。
据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至少有数万名无人机操作人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无证“黑飞”,也就是说,既没有民航管理部门的适飞许可,也没有相关部门颁发的驾驶执照。这也就意味着国内数万人都属“黑飞”。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是为了有序,有序才能健康发展,整个无人机行业才能真正起飞。不过,从整个无人机市场发展来看,总体趋势是向好的,但仍然存在三座大山,只有跨越这三座大山,无人机才能真正走进普通消费者手中,成为真正的消费品,才能真正的‘起飞’。主要体现在:
第一座大山是安全重于泰山,安全问题一日不消除,无人机安全担忧就得不到解除。在安全问题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员和公共安全。目前,无人机市场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序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加上监管的空缺,更是在安全问题上添加了诸多安全隐患因素,造成了许多安全事件,引起了监管者和部分公众的神经紧张。另一方面是市场环境的安全,无人机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上无人机企业良莠不齐,无人机的生产和制造质量得不到保障,当前的无人机市场,已经出现“劣币驱使良币”的危险信号, 因看好无人机市场,无人机企业一涌而上,真正优秀的无人机企业有几家,让消费者难以区分和辨识。
大疆无人机/图 来源网络
第二座大山是政策问题。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无人机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和新生的产业,中国无人机因大疆创新名扬世界,但在国外无人机也属于一块新兴的产业,无据可参,无法可依,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无人机的监管和法律法规的问题,无人机不能无人机管,着实是一件需要时间给监管者去深入调研产业,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定或者法规。而最近颇受争议的民航局运输司制定的《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开展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恰恰就是无人机行业快速发展与政策制定化学反应。不少无人机行业业内人士认为,以通航经营的许可来监管无人机,毫无疑问会对目前的消费级无人机产业形成重大的影响,会影响整个无人机行业的发展。经过仔细的对比发现,这其中影响最大就是消费无人机生产制造企业。
第三座大山则是消费无人机的应用场景问题。作为消费级无人机,有人认为目前的无人机消费市场因为大疆无人机的卓越性能,已经渐趋于成熟,市场很难再掀起一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风波和革命。在普通消费者的心中,无人机就是用来航拍的,再无其他的用途。显然,消费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已经遇到了瓶颈,亟待技术的革新和场景的再造。
也许有人会说,还有无人机续航的问题。的确,续航问题还未出现长航时的电池解决方案,但是据相关媒体报道无人机电池续航问题将会很快解决,无人机电池技术的突破只是时间的问题。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首,或许会发现无人机已作为真正的消费品,真正开始‘起飞’,”在刚刚过去的2016美国电子消费展美国消费电子协会官网上写到。